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5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采访刘骏秋的那天,深圳大雨滂沱。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量子极限传感方向负责人、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所所长刘骏秋赶到采访地点的时候,手里还拖着一个行李箱——他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连家都没回就“无缝衔接”地进入下一个工作。“的确很忙碌,但是每天早上醒来,想着自己今天又会有新的科研进步,我的心情依然充满了兴奋和期待。科研之路充满挑战,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刘骏秋说。
热爱,被刘骏秋看作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特质。也正是因为热爱,他说:“我希望在深圳,不仅能做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更能实现从1到100的应用落地。你问我最满意的工作是哪一个?那永远是‘下一个’!”
助力深圳量子信息科学走向世界前沿
(资料图)
光损耗是光芯片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刘骏秋所做的研究“非常技术”,是通过不断提升微纳加工的精准控制,从而把芯片上的光损耗做低,并在此基础上同时实现多种复杂的功能和应用。2020年7月15日,《自然》杂志介绍了他和同事在光芯片上实现高速声光调制器的技术突破。2021年7月2日,《科学》杂志又介绍了他和同事在异质集成光芯片频率梳技术实现的突破。至今,刘骏秋在光芯片上的成果10次发表于《自然》或《科学》,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激光雷达、光计算和光通讯等。
加盟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后,刘骏秋的工作重心偏向了量子信息科学。“我希望带领团队,利用我们在集成光学和光芯片上的创新技术,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一些突破,助力深圳的量子信息科学和产业大力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多来,刘骏秋的工作可以用“紧锣密鼓”来形容,“我希望在原始创新的某些技术指标上能做到世界第一,在技术应用上也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用中国原创的技术去引领世界。同时,在科研过程中,希望能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
“最美”在于有热爱有耐心有勇气
在刘骏秋身上,洋溢着一种朝气,似乎永远精力充沛,永远自信满满。
刘骏秋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但是毕业后在申请心仪的欧美高校研究生项目时也曾经历挫败。之后,刘骏秋以专业第一名、平均绩点近乎满分的成绩在德国取得硕士学位,并获得最高毕业荣誉。而他在瑞士完成的博士论文也获得了当年全校最杰出的博士论文奖,是当年全瑞士最出彩的博士论文之一。
回国前,刘骏秋只想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家,但回国后,他越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就越加深自己的使命感。“一直以来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我们中国科大的老前辈、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刘骏秋说,小时候写作文,常写“要做勇敢的人”,什么是勇敢?勇敢就是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直面失败的风险,敢于承担责任!在他看来,“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就在于充满对科学的热爱、充满坚韧不拔的耐心,充满直面挑战的勇气,当然,也充满报效国家的赤诚之情。
“深圳是我的不二选择”
“来了深圳之后,我认定深圳就是我的主场,是我的不二选择!”刘骏秋说,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国外知名高校的教职毅然回国扎根深圳,首先是爱上了深圳满满的活力。“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充满了生命力。在这里开创事业,我觉得有无限可能。另外,深圳非常包容和开放,这样才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这些都让我感觉深圳的未来无可限量。”
刘骏秋说,他非常享受为深圳科技添砖加瓦的感觉。“深圳的基础科研在某些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这些领域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和实现价值。”刘骏秋说,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深圳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布局,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年轻人全身心贡献和投入。
刘骏秋说,深圳有着非常活跃的产业环境,这更为他提供了无边的“画布”,可以尽情挥洒创意。“我希望团队将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思考,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覆盖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过程,更好地让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这是我在深圳想做的事,也是最适合在深圳做的事。”(受访者供图)
标签: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5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吉)采访刘骏秋的那天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5日讯(深圳商报记者范宏韬)6月13日下午,爱思唯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5日讯(深圳商报记者林雨尘)6月13日,深圳公益星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5日讯(深圳商报记者肖晗)6月14日,深圳市交通运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5日讯(深圳商报记者肖晗通讯员郭成海李文豪)记